新书推荐 《改-造:环境认知与空间更新》

“改”和“造”形成的“改造”概念是一个意义整体。

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说,

任何建筑设计活动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改造。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98a28594e8a2e4bb81a4c2d2c32cdc3a.jpg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2a2978f2de6158a7c5003cfbbb12864b.jpg

书       名:改&造:环境认知与空间更新

作       者:许牧川  肖馺

I  S  B  N:978-7-112-26918-1

定       价:155.00元

出版发行: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改”与环境认知

全球化的视野下,经济持续发展,现代生活的节奏快速,城市空间不断扩张、饱和,被重新塑造而又持续更新。我们应如何定义城市中的空间,而城市空间和我们的生活产生了怎样的联系?建筑设计如何作用于城市空间中的不同元素所产生的组织关系,构建出怎样的生活环境?

空间并非简单的物质环境空间,而是带有社会属性和人文价值,具有一定意识形态的有机空间。与实体的物质空间相对应又互为补充的是动态衍生的场景空间。当我们讨论建筑空间时,我们并非只将建构的物质环境本身作为对象主体。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事件内容,不断发展变化,成为过去和现在、内部和外界的连接与媒介,与多重对象主体所衍生的符号相互作用,才产生特定空间的意义。我们生活在城市中,与各式各样的空间交往与互动,解读其中的社会符号和文化标记,形成我们与空间多种可能的对话。城市空间愈发成为认知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实体,是历史、人文、社会、美学等等多重因素存在和相互作用的场所。这也使得空间在我们日常生活的交往和对话中出现再生产的可能。空间的边界体现了空间内部和外部之间的联系,定义建筑体内部、建筑物之间、新旧建筑之间、建筑与城市环境之间的结构关系。现代化的进程下,旧有的空间并未因为新空间的设计生产而完全消失,而是会随着建筑和城市环境的变化而继续衍生。新的城市空间不断叠加于现有的公共空间中,内部与外部、新旧空间之间的边界逐渐消解。新旧空间的元素通过改造与重构产生对话,得以共存,集合形成为一体,自身的更新与建筑物及周边环境相协调,为城市空间赋予新的活力。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2e7ccb075208fdc7f31bdce35524d956.jpg

济南市历下区共享大厅设计

作为现代社会生活的一部分,城市的空间是经过策划和规范后,被设计出来的空间。城市建筑综合体中的公共空间,一方面回应城市生活,满足城市居民的交往和整个城市形态的建设。另一方面,它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作为城市结构和生活环境的局部和缩影,贯穿于主体的多样层次,其自身的物质和精神内容汇集成一套空间系统。建筑综合体为建筑物的内部空间、以及建筑体和城市环境相互动的外部空间,提供多重意义的物质精神场景。从工作办公到交通出行、休闲娱乐、社交往来和购物消费,公共空间在城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不断扩充与延展。建筑综合体成为了缩微的城市,承载人们丰富多样的现代生活,不断填充城市多元复杂的有机系统。

从“室内建筑学”(interior architecture)到“室内都市主义”(interior urbanism),国际上对于建筑和室内设计的讨论也愈发重视建筑室内空间和城市生活之间的关系。随着人在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的客观需求的增加,建筑实体内部的功能不断衍生。城市公共空间可以用建筑室内环境进行比拟;公园广场可以是一座城市的“客厅”,库哈斯将纽约的中央公园比喻为曼哈顿城市网格中的地毯。由微观至宏观,随着公共空间的定义也不断变化,室内与户外的物理和概念边界逐渐模糊与消解。高密度的城市环境下,建筑综合体大量出现,表皮之下的室内空间越来越成为体验城市环境的主体。中央空调消解了酷暑和寒冬的温差,也消解了室内外的环境边界。中庭作为建筑实体内的公共空间,其“城市化”的程度不亚于作为城市客厅的公园广场。交通枢纽类的公共空间如地铁站、飞机场,连通着城市内、城市间的节点,有时甚至成为代替一个片区、城市的符号存在。库哈斯在S, M, L, XL(《小,中,大,特大》)中解构现代语境下,城市发展导向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的趋势。资本化的现代城市模式中,建筑体量不断增加,人工的室内环境不断扩大,外部空间的边界和形态逐步消解,内部空间的规划与构筑也越来越成为设计师重要的工作对象。世界各地,国际化的城市不断衍生;历史更新成就一个个普通城市”(The Generic City)。  机场是现代文明中普通城市的基础模型。它已成为一个符号,一方面象征着普通城市本身,另一方面又成为普通城市间的连接,彼此相互趋同。现代的消费和商业活动,让城市产生大量“废弃空间”(Junkspace):商业建筑和购物中心不断衍生扩容,生产和消费的活动甚至脱离了建筑语境本身;人工环境中室内空间看似没有规则可循,又仿佛可以任意复制。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b0f0b6b52dd2d94ba66ed6c98e7dfc04.jpg

广州市某办公空间设计

对高密度环境和现代城市生活的反思,并不是要将其彻底否定。在现代城市的综合开发建设的过程中,城市公共空间不断引入建筑环境,建筑综合体空间愈发成为一种动态媒介,与建筑、城市在时间和空间的四重维度上进行改造与重构。空间特有的流动性、延展性和灵活性,连接着不同界面和对象的边缘,成为城市生活之中有效的连接体。这种动态的连接空间将那些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地,转化为建筑尺度的内部空间。广场、公园如今以更具流动性和活力的现代空间形式出现,转译为生活中的共享大厅、地铁站台、开放餐吧,等等。这样的现代生活场景下,更需要思考通过有效的设计策略,以空间作为媒介,更好地回应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

班纳姆(Reyner Banham)在 Architecture of the Well-Tempered Environment(《良好环境中的建筑》)梳理建筑史的环境管理,将技术、人的需求和环境都在建筑的整体考虑范畴。  从物质环境到精神层面感受,对于建筑环境的塑造要求我们思考公共空间的结构层次,根据功能配置梳理空间组织,赋予空间自由性和新的功能,让改造后的空间呈现空间氛围和场所精神意义上的“更新”。增强社交属性、释放社区活力、回应城市肌理,都成为可以设定的目标。城市公共空间的建筑综合化,也意味着建筑室内空间并不是单纯意义上的人工环境,而需要成为人居生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设计建筑环境一体化的空间,需要思考如何延伸建筑空间的场域边界,构建功能、空间、建筑都集成有序的公共空间,寻找教育空间、办公空间、文化空间、交通空间、商业空间的新可能,让建筑空间与城市环境达到一种融合共生的、可持续的稳定状态。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10db1af31865a996173753254351bb1a.jpg

西安地铁站点空间设计

“造”与空间更新

更新,即革新、 除旧布新。随着人口增长、时代发展、社会经济和文化建设,城市中的居民和建筑空间会随之而变化,空间更新是城市建设反映出的既有规律和内在属性。这既有对历史建筑和旧有建筑的维护和改造,或是在现有城市建筑空间中植入新的功能空间和业态,也有基于新的建筑设计建构的更新空间场所。在城市复杂的有机系统下,空间改造是一种延续和生长的过程。每一次建筑设计的专业介入,都是对空间的有效在开发和再使用,是对相应的建筑和城市环境的重新设计和改造。空间的更新,意味着并非对建筑空间进行大拆大改,而需要在保留原建筑空间基础结构框架的前提下,在既有空间内找到适宜的设计策略和方法,构建物质和精神层面上有效的连接与协同,最大限度地实现的城市空间的可持续性。这样的建筑空间从人们的生活感知出发,塑造出舒适的环境体验,使人们能感受到城市与建筑空间体系之间流动、连接的序列变换。

空间的改造和更新不仅是作用于自身与内外环境的实践和研究。作为城市更新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作用于城市的局部和基础层面,与城市的变化呈现整体与局部的共生关系。建筑设计的空间改造是城市自身的生产、发展及更新的具体、微观体现,是城市发展的稳定框架下呈现的局部改善和环境更新。空间改造需要构建一种有机更新语境下的空间对话,使更新后的空间成为建筑中连接城市、体验生活的场所,从功能和意义上实现从建筑尺度到城市环境的转变。有机的空间更新不仅立足于因地制宜的改造需求,还能让建筑空间更好地与城市环境相适应,与历史文脉和经济社会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集合衍生出的可持续、多元化的城市形态。有效的建筑空间改造,需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空间资源,需要介入不同空间属性和功能类型,进行差别化处理和系统整合,让更新的空间既延续建筑内部多样性的初始状恋,又实现与新增业态和功能需求的适配衔接,为未来的整体运营布局提供了各种可能性。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34ef1a278f776ac69c60d72b0b5dab81.jpg

广州美国人国际学校礼堂设计

本书从空间“改”与“造”这一研究视角出发,试图建立关于建筑空间更新设计和改造项目相对完整的设计方法。建筑空间的改造和设计与建筑、城市和人们的生活环境既彼此连接,而又相对独立。不同类别和功能的建筑空间有其自身的组织体系和属性定位。从理论上,通过团队在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实际项目,两位笔者将以往的设计方法进行重新整合与梳理:例如从功能组织、形式塑造和材料技术等方面,对空间的属性定位和价值意义进行同构与重构。基于不同的更新主体和场域对象,明确不同的介入角度和更新方法,辨明空间设计中遵循的具体原则,以达到重塑建筑本体空间和城市环境空间的目的。

C:\Users\123\Documents\WeChat Files\wlgq522\FileStorage\Temp\d8a19083750f98bdc3aed3ef8903817d.jpg

全书简介

“改”和“造”形成的“改造”概念是一个意义整体。从空间设计的角度来说,任何建筑设计活动都是一定程度上的空间改造。通过专业视角的有效介入,对已有设计方案的概念和路径进行重新思考,提出与之对应的建筑空间和城市环境更新的设计策略。基于对建筑的场域、环境和属性,构建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形式,对现有的空间进行改造与优化。围绕“改”与“造”这两个关键词,本书对空间更新的主要特点和实现路径进行系统的讨论。同时,本书也是笔者对团队近年来建筑设计项目的整理,希望以开放的角度对已有设计经验进行梳理与探讨,并以设计项目为例,从组织与重构、感知与造形、开放与共享、溯源与转译这四个方面讨论综合体建筑空间一体化设计的思考过程和意义价值。

 

本书的设计实践项目内容丰富,涵盖教育空间、办公空间、文化空间、地铁交通空间、酒店商业空间等建筑空间的设计与改造,适合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环境设计相关专业人士阅读使用。

更多内容请见建工社微信公众号:

img8

供稿: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2年8月29日 13:44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