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大出版社《于无声处:黄旭华传》入选解放书单

 

8月20日,由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王艳明所著的《于无声处:黄旭华传》入选第24期解放书单!

C:\Users\Q\Desktop\简报--于无声处 入选解放书单\24期解放书单.jpg

 

C:\Users\Q\Desktop\简报--于无声处 入选解放书单\于无声处 黄旭华传_副本.jpg

《于无声处:黄旭华传》

王艳明 等著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黄旭华院士是舰船设计专家、中国核潜艇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是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7年度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获得者、2019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是中国建党百年史中当之无愧的时代楷模。

 

本书围绕时代楷模黄旭华院士“不忘初心 科技报国”的一生,讲述了黄老年少时潮汕辗转求学见证山河破碎、交大求学时经历血与火的洗礼、学成之后隐姓埋名三十余载铸就国之重器等重大人生故事,从中既可以看到黄老如何从地下党培养的进步青年到优秀共产党员的人生成长故事,也可以看到黄老如何从艰辛求学少年到核潜艇研制“痴翁”的学术成长故事,字里行间彰显了以黄老为代表的核潜艇研制团队的科学家精神和作为一名共产党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本书图文并茂、叙事严谨、语言生动,既尊重历史史实,又注重人物刻画,朴实生动地实现科学性和故事性的有机统一。全书辅以音频内容,音画结合以飨读者。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黄庆桥为本书写了书评,刊发于8月20日《解放日报》06/07版。

 

C:\Users\Q\Desktop\简报--于无声处 入选解放书单\06-070820(2)_副本.jpg

 

 

于无声处的力量

 

■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黄庆桥

 

 

大科学家的传记,有着独特的魅力,因为他们的人生经历往往与重大历史事件紧密相连,阅读他们的人生之传,就成了一种从个体视角体悟宏大历史变迁的过程。《于无声处:黄旭华传》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开拓者黄旭华院士为线索,再现了中国国防科技事业艰难、曲折而又辉煌的发展历程。

 

此书的内容是党领导重大科技工程光辉历程的一个缩影。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从国家整体利益、战略利益、长远利益出发,成功建设了一大批重大科技工程,有力地保障了国家的国防安全,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有力地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中国核潜艇的成功研制就是重要的代表性成果之一。囿于客观条件的限制,中国核潜艇研制工程虽然经历曲折,但党中央和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目标始终清晰坚定,“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豪情与信念,既是中国核潜艇事业的真实写照,也是党成功领导一系列重大科技工程的深层原因。

 

此书的内容是我国国防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安全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没有强大的国防,就没有独立的国家,就没有国家安全。这是世界历史尤其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启示。20世纪以来,特别是经历两次世界大战,深刻改变了人们对国防力量和军事力量的认识,科技水平、科技含量、科技装备成为衡量一国国防力量强弱的重要标志。在此时代背景下,党中央审时度势,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各方面基础还比较薄弱的情况下,作出了研制“两弹一星一艇”的战略决策。从1958年启动核潜艇研制工程,到1970年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下水,再到1981年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的顺利下水,我国海防高技术重大装备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稳步发展起来,为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

 

此书的内容是对中国科学家精神的生动诠释。中国科技工作者历来有“科学救国”“科学报国”“科学强国”的情怀和志向,中国科学家精神在此过程中孕育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在祖国大地上树立起一座座科技创新的丰碑,也铸就了独特的精神气质。”以黄旭华为代表的中国核潜艇的开创者、组织者和研制者群体,就是当代科学家精神的践行者和诠释者。这个群体“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在矢志报国的科研实践中形成了“大力协同,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

 

黄旭华的人生经历与他所从事的核潜艇事业的成功经验,至今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启发意义。深刻认识举国体制的重大意义。研制核潜艇是一项周期长、投入大、风险高、见效慢的庞大、复杂系统工程,在新中国科技力量有限、工业基础薄弱的客观条件制约下,如果没有举国体制全方位的持续支持,很难想象能够取得这项工程的成功。完全可以说,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成功是举国体制的一次生动实践。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大工程、大事业、大任务。走进新时代,如何充分发挥我国“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构建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夺取国家发展建设的新成就,我们或许能从黄旭华和他从事的中国核潜艇事业中得到某种有益的启发。

坚定树立科技自立自强的信心。新中国成立之初,对于中国领导人和科技工作者来说,核潜艇是全新的,谁也没有干过;而且核潜艇技术高度垄断,也无法从国际上取得经验和借鉴。为什么在外部技术封锁的情况下中国能独立自主研制成功核潜艇?这一“中国核潜艇之问”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和价值,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动实现更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了历史经验和启迪。

 

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中国核潜艇事业的成功,是党的人才政策的成功。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才政策激发了广大知识分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伟大的事业与人才的成长形成了良性互动。在伟大的事业中培养人才、锻炼人才、成就人才,让事业发展与人才成长同频共振、同向同行,既是我们过去取得成功的经验,也是我们面向未来取得更大成功的源泉。

 

供稿:上海交大出版社

2022年8月29日 11:13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