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殿利:疫情当下,应更重视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

 

来源:中国出版媒商 

       513日下午,由中国出版传媒商报社《编客学院》发起的2022 疫情下的出版人寻路论坛线上直播,围绕行业热点话题展开,吸引近万从业者观看,引发多方关注和热议。直播活动中,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于殿利就当下特殊时期的企业管理和出版业发展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img1

于殿利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党组成员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副总经理

 

 

01

 

 

 

队伍建设与员工能力建设

 

        疫情对出版行业或出版产业的生产乃至管理方面都带来了很多困难,在这样的非常时期,在尽可能保证生产正常运行的前提下,企业应该更重视队伍建设与能力建设。

 

  企业能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做好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在居家办公只能通过线上方式进行交流和交往的情况下,队伍建设和队伍管理最重要的三个方面是做好员工的身体管理、心理管理和专业能力建设。这三者是互相联系在一起的。

 

        因疫居家,不仅存在焦虑心态,甚至还有一部分是恐惧,心理和身体容易产生互相的影响。所以,无论以什么样的方式,首先要加强锻炼,强身健体,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忽视。尤其是居家办公期间,在运动都非常少的情况下,不能让疫情既消耗我们的意志,又侵蚀我们的身体。中国有一句话老说,邪不压正。实际上面对疫情这句话是最适合的,身体强壮者肯定有更好的抵抗力,就算是不幸感染上了,也有很强的自愈率和治愈率。因此,要特别强调身体,把身体管理放在首位。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接下来是心理管理或心理建设。我是学历史的,从整个人类历史乃至我们所说的文明史、社会进化史的角度来说,病毒和病菌、包括疫情一直是和人类相伴随的,最恐怖的中世纪的鼠疫,竟然可以持续1个世纪之久。我们一定要有这样的认识,这次疫情过去也不意味着永远过去,我们还会面临着各种各样的不明来历的疾病和病毒,疫情一定会继续是一种常态,只是频次高低和时间长短而已。所以,要保持一种平常的态度来认识它和对待它。在这样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活。

 

        这是疫情形势下心理管理或心理建设的基础和出发点,员工的心理建设和心理管理是队伍建设和管理中不可或缺的方面。这个时候,一定不能忽略员工的心理。员工也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状况,一定要认清形势,帮助大家做好心理建设,以面对一些消极、复杂的状况。

 

        疫情不仅影响企业的指标和任务,还会让人产生悲观甚至恐惧心理。从企业的角度来说,一方面固然要想着生产和饭碗,但另一方面则更要加强员工心理建设和心理辅导,其中最重要的是关爱。同时,要和员工一起想办法,2020年疫情发生时全社会的口号是共克时艰,现在形势依然严峻,企业要和员工一起渡过企业的艰难时期,以及每个人人生当中的艰难时期。这甚至需要有好的心理辅导、心理建设的医师,必要时可以请心理方面的专家,通过线上讲授的方式,来给员工做心理辅导和心理建设。疫情问题是全社会的,心理管理非常重要。除了员工本身,也需要关注员工的家属。多数员工都上有父母下有孩子,他们同样会产生一些心理状况。所以,要把心理管理作为队伍建设的一方面。

 

        说到心理建设,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坚定信心。出版行业应该是最有信心的,我们的信心至少来自三个方面。其一,疫情对整个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全产业的和无死角的。相对来说,出版产业受到的影响算是小的。

 

  其二,对于疫情,就算是被动应对,我们还是有办法的。我们可以居家看稿、线上办公,读者可以居家读书、数字阅读。因此,我们相对而言还是更有机会的。无论是图书还是内容服务、知识服务,因为有了数字化,所以不必非得具有物质形态,也不必非得依靠物流,这可以说是不幸当中的万幸。

 

  其三,我们的被动应对方式,即加快数字化建设步伐,不是一时的救急之用,换句话来说,不是一时的急就章,恰好是未来出版发展的趋势,恰好是有无疫情我们都必须为之的事业,疫情只不过将其等级上升为优先,将其速度上升为加快而已。这样应对疫情的方式不会产生时间的浪费和成本的耗费,而是为企业的未来发展夯基础、聚能量。

 

        作为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还看重员工的能力建设。身处现代职场之人,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整天忙于应付工作,而无暇顾及学习与充电。因此,对于员工和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利用这样的一段时间,沉下心来读读书、想想事,把以前遇到的困难、障碍,还有困惑的东西多琢磨,多读书钻研。利用这段时间做知识积累,做思维训练,通俗点儿说,就是多磨磨刀,毕竟磨刀不误砍柴工嘛!学习就是提升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学习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只是在这个非常时期,我们调整一下工作策略,将平时忽略或无暇顾及的学习或读书,重新给予其应有的位置罢了。

 

 

02

 

 

媒体融合与企业能力建设

 

        上面我们说过,应对疫情防控的常态化和长期性,我们一定要以优先等级和提速的态度来对待数字化或媒体融合。这与国家十四五规划对出版产业的要求,是相吻合的。说到媒体融合,我们必须先明确几件事。

 

  首先,数字化和媒体融合,不能囫囵吞枣地当成一件事来说。首要的是,明确数字化的真正价值。对于出版产业而言,数字化或媒体融合至少具有三个层次的价值。

 

  一是传播价值。这个适合做营销和推广。无论是研究机构还是出版机构,要知道在什么场合和情景下通过新媒体和媒体融合的方式做营销和推广活动。

 

  二是创造价值。对于出版机构来说,要追求创造价值的数字化或媒体融合。我们所做的一切线上活动不能只是为了传播和营销,在传播和营销层面,出版企业与其他企业没有任何区别和不同之处,创造价值可以成为出版企业的独特内涵和独特价值。新的媒介形式本身,就以与传统介质不同的方式,传载着内容、思想和价值观。媒体融合的真谛在于,无论开发任何形态的产品,都是在利用新的媒介、借助新的产品形态,创造一种新的价值。

 

  三是融合价值。我们要有更远大的理想,不仅仅是把我们的内容以出版的方式创造新的产品形态、新的价值,还要以内容为核心和出发点,向出版产业以外的文化产业领域融合,还要实现跨产业联合,这样出版产业才能够不断壮大,才能更好地履行国家文化建设的职责使命。

 

        其次,大家最关心也是我们最常感到困惑的一件事情,就是媒体融合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对此,我有几个建议。

 

  一是在当前的情况下,要先尽自己资源所及的范围,借助技术、新媒体的方式把内容资源做出来,不要舍近求远。现在读者对获取内容资源方式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我们还要做到真正的媒体融合,不仅仅是传播、营销,要创造价值,一定要根据自己的资源禀赋和条件,从最小的投入做起,又要能够即时产出。比如做关于一本书的短视频,不要简单地介绍,可以采用微电影或短视频的形式创造新的产品内容和价值。即便是图书短视频这样微小的产品,如果真的创造出大的价值,短时期内也会产生很大的收益。

 

  二是如果没有好的或更多的内容资源,就把功夫下在传播和营销上,让新媒体营销把价值传播最大化。

 

  三是立足于全媒体出版。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向全媒体出版的方向发展。全媒体出版不排除传统出版,因为传统的纸介质是一种基础媒介,数字出版、媒体融合实际上是以纸质的图书内容资源为基础进行二次创造,以便于读者获取。有了这样的基础之后,就可以创造出无限的精彩的东西,甚至可以根据读者的需求提供定制的知识服务,把无形资源再次转化成有形图书。

 

  四是正确认识大数据和数据库。知识服务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资源和知识积累,要有一个资源库。这个资源库不是一天两天做出来的,但是我们要从自己开始做起,关键要把握好两点。

 

  第一,在积累资源和数据时不能一味地追求所谓的大而广,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聚集五花八门的资源,否则就是无效资源。知识最重要的特性是专业。知识能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最重要工具,能成为解决社会各种各样矛盾和问题的最重要利器,就在于其专业性。社会的高级化也体现在社会分工上,这与知识的专业化是相匹配和相适应的。

 

  第二,在做知识服务和资源积累的时候,不能在公共资源上获取太多,公共资源由于其易得性,其价值呈递减趋势,要在自己的品牌和专业领域里充分挖掘和钻研,积累属于自己企业的独特资源,集聚的公共资源无论多么多,都很难转化成企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

 

        知识的门类越来越新,专业分工越来越细,任何一个小领域都可以做成我们通常所说的大数据的东西,都可以成为独一无二的东西。所谓的大数据,永远都是相对的。当每一个很细小的领域都做到很广博的时候,深度也就具备了,反之亦然,即当把事情做得很精之时,必然伴随着广博,无博不能致精。这两者并不矛盾。比如收藏,有人收藏纽扣,有人收藏易拉罐,也有人收藏帽子,每个小领域,做深就是做广,做广就达到了深。

 

        做编辑出版工作,尤其是做大数据,道理也是一样的。无论面临什么样的压力,一名编辑做书非常广、非常博,到后来就非常杂,就具备不了专家的眼光和眼力,也培养和锻炼不出专业的能力,因此也不具备积累大数据的潜力。对出版社来说,也是这样。

 

  五是要注意创造短期效益,实现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有机结合。管理变革当中最重要的定律是一定要注意创造短期效益,否则当资金链断了,信心也就断了,机会也就断了。如果不能创造短期效益,全是长期的计划,无论多么宏伟,大家没有信心也没有资本继续做下去。数字化方面,要从自己源头的纸质资源聚集编辑开始做起,从全媒体出版做起,接下来再思考能够有什么样的创意,到时候有时间也有资金逐渐扩大,这样每一步都是扎扎实实的。

 

  最后,关于媒体融合与能力建设,我要说一下元宇宙。关于元宇宙,可能很多人已经很关注了。由于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都要投入到这里面来,元宇宙甚至变成人类未来广泛的产业发展方向,对出版行业及从业者来说又是惊喜又是恐怖,恐怖是因为其所需巨大的投入,是出版机构所不能承受的,图书出版的利润非常有限。元宇宙创造出来的是虚拟世界的交往方式。现实中,人和人的交往,人和自然的交往,人和社会的交往,人融入其中的主动性是符合人性的。例如疫情期间,无论看什么样的书,都不能代替游历和交往这样的感受和体验。都说读一本书相当于跟作者进行一场旅游,但这还是想象的成分居多。不过在元宇宙的世界里,不仅仅是概念上的带你畅游,还能做到真的身临其境的交往。

 

        所以疫情期间乃至以后,虚拟交往变成常态的情况下,元宇宙可能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它能弥补现在传统图书以及其他的媒体融合、数字化产品形式所不具备的价值,能够把人带入交流和交往的虚拟世界,包括亲身体验和感受,甚至还可以直接参与。当然,元宇宙同样会给我们带来困惑,因为它毕竟也只是暂时的和虚幻的,代替不了现实中真正的交流和交往,而且虚拟或虚幻之后,人还得面对现实。但是对于非常时期或者在满足人的社会性需求方面来说,它可以实现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实现的现实,因而是有发展前景的。

 

 

03

 

 

大时代、大思想与大作品

 

        我总说,大时代产生大思想,大思想孕育大作品。对于出版人来说,梦想就是能够策划、出版传世之作。能够反映大时代的大作品,才因其具有的大思想,而更具有传世的价值和可能。大时代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大变革,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一定会对人类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产生无法估量的深刻影响,这就是大时代。我们赶上了这个时代,无论有幸还是不幸,可以预见,这是一个一定会产生大思想和大作品的时代。

 

        作为编辑,置身这样一个时代,就要有意识地去挖掘话题和作者,能够在这个时代让它涌现出来。这个大时代一定是深深影响着人类的行为方式、思想方式和人类情感的,出版人要有主动的意识去作为,这也是自我提升的机会。我们需要去思考,不仅思考看到的现象,还要关注自己的感受、所在组织、家人的感受,全身心全细胞地感受方方面面的变化和变革,再加上与他人乃至整个社会共情,这也是时代给我们提供一个思考和感受的机会。做出版如果没有思考,一定做不出好的、有深度的作品,所谓的立足大时代,反映大思想的大作品永远都会离我们很远。

 

        作为一个出版人以及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我认为,身处这样的时代,无论是天灾还是人祸,无论是疫情还是战争,创作和组织出版反映大时代的大作品,是学者和出版人的机遇,甚至可以说,也是一种责任,不仅仅是对于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责任,还是对整个人类命运共同关怀应有的责任。我们已经遭受了这些,不能白遭受,要给后人留下精神财富。大变革时代,可以有即时或当代的反思,也可以有事后或隔代甚至隔很多代的反思,即时或当代的反思,是我们时代的责任,是我们时代出版界和学界共同的责任。

 

 

 

2022年5月27日 12:29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