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成果|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治理

国家科技支撑成果|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治理

书名: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治理

作者:张兵 夏青 罗彦

ISBN:978-7-112-25685-3

价格:66元

 

img1

引言

有人曾说,每一个村庄里都有一个中国。的确,“村落作为除城镇之外人类最为广阔也最为基础的居住之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发展规律与人居模式,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中国文化空间”。传统村落的保护无法置身于我国现代化的大势之外,一方面伴随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打破了传统村落千百年来自然演变的轨迹,改变了乡村人口、经济、社会的发展条件以及乡村的治理结构;另一方面对中国现代化日臻成熟全面的认识,也在不断塑造和改变着全社会对传统村落保护的思想和行动方式。

为谁保护传统村落,谁来保护传统村落,这两个问题之所以是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基本问题,在于(物质的)传统村落作为历史文化价值的载体是保护的对象,(社会的)传统村落作为社会的基本单元则是保护的主体,物质的保护是为了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协同行动才能实现持续的对物质的保护。

真实性和完整性的保护对传统村落至关重要,需要有很高的专业技术要求,但是实现技术目标需要依赖社会。传统村落要发展,保护传统村落的技术目标要实现,政府、市场、村民与集体经济组织、专家、以及各种相关社会组织之间的相互合作、多元协同是重要保障。保护传统村落,与其说是一个专业维护修缮的技术过程,不如说是传统村落本身及其相关各种外部环境互动的社会过程,其中有保护和发展目标的设定,有真实性完整性保护等底线原则,有政府、集体、个人以及利益相关人的协同行动,有保护带来的利益的分配和再分配机制的设定,所以从根本上讲,传统村落保护就是一个乡村治理的过程。

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看似对于物的保护,其实质都会触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若将传统村落保护视为乡村社会治理,传统村落内部的社会关系更是要触及保护过程中的各种直接的和间接的、表面的和潜在的利益相关人,特别是村民一旦成为治理的主体,其合法权益的研究理当作为历史文化保护领域极为重要的课题。

在本书中,我们提出了村民作为历史保护和乡村治理主体的“五种权益”,即发展权、物权、空间权、财权和议事权,希望藉此来理清在传统村落保护的治理过程中,规划要认真分析并加以充分尊重的村民权益,使保护发展的目标和实现的手段能够更加符合乡村治理的实际。事实上,传统村落保护的研究文献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权益有所涉及,诸如物权之类还有比较深入的探讨,但我们这里所做的,是希望能够对传统村落保护中的基本问题开展系统研究,并且努力尝试做理论化的建构。

总之,传统村落保护过程中,村民不应是一个边缘的社会身份,一个制度化了的规划技术过程,应当将这些真正的治理主体放置在规划过程的重要位置上,这样一来,在研究成果的方方面面就需要超越过去,认真发掘和展现传统村落深层次的独特性,诸如乡村治理、村民的权益、家园意识,这些思考改变着我们过去对规划过程的理解,而且我们也意识到,这个研究路径其实并不限于传统村落保护的领域,其他城乡历史文化的保护也多多少少有类似的道理。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历史时点上,以治理的视角再审视历史文化保护,或许会帮助我们更深地来领悟历史文化保护行动的本质。

 

专家推荐

自2011年我国启动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以来,基础性工作已取得明显进展,当前更需要提升深层次和体系性保护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更需要对重点和难点问题的解决方案开展研究。《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治理》一书就是回应这一需求的探索。这是一本有理论功底的书,也是一本基于实践经验的书。

《家园》抓住了保护发展传统村落的根本与灵魂。村因村民而在,传统村落这种活态文化遗产的保护发展,其根本在其主人,也就是村民,传统村落中的各项文化遗产都与村民密切相关。该书主张以家园意识统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是对现阶段我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重物不重人、外力大内力小、点强面弱等问题,在指导思想上的纠偏。基于我国城乡差距和自上而下的管理体制等国情,该书也实事求是地提出了村民与各方主体的合作与平衡机制。该书的目标和设问很有意义,不仅力图回答为什么保护、保护什么,也力图回答为谁保护、谁来保护。

《家园》给出了以村民为本的可操作性保护方法。该书明确了村民的五种权益,即发展权、物权、空间权、财权、议事权,不仅是为保障村民权益,更是为建立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方法论与一种模式。这五项权益是保护工作的任务分解,涉及到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和村落发展的方方面面,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该书在五种权益基础上提出的保护治理体系和分类规划方法,使其方法论更加完善。

《家园》最终回归于如何更好实现真实性和完整性。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两大共识,即真实性和完整性,如何在活态的、发展变化的传统村落上得以实现,需要中国人创造性的探索和诠释。该书关于村民为本、五种权益、保护治理体系等研究与思考,其实是从中国传统村落实际情况出发,对实现其真实性和完整性的特性规律和更好方法的探索。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园》一书在理论上始终是完整的。

期待此书对日益增多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研究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借鉴。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  赵晖

 

城市作为国家的经济中心,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但农业农村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现代化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传统村落保护传承,不仅是建成遗产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不可或缺的要务,与城乡融合发展、生态文明和国土安全息息相关。《家园——传统村落的保护和治理》一书,在分析论述乡土遗产和传统风貌的保护管理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基于“五种权益”,以村民为主体,包含历史保护在内的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政策的理论基础和实施保障。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促进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现活力健康、有序包容、美丽和谐的现代化乡村的新时代,该专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直接的指导意义。

同济大学教授 张松

 

 

 

更多内容请见建工社微信公众号

img2

供稿:中国建筑出版传媒有限公司(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21年9月10日 09:08
浏览量:0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