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三农”70年:这里有最深最厚的国情 ——《大国根基》图书出版发行

 

    

一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是如何从一个传统落后的农业国家转变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

一个人民普遍被贫苦所困扰的旧中国,是如何一步步摆脱贫困,解决14亿人的吃饭问题的?

沧海桑田七十年,中国农村发生了哪些深刻变革、对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深远影响?

日前由山东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大国根基》一书,对上述问题做出回答

《大国根基》一书是向新中国成立七十年献礼的重点出版图书。该书以大量历史和新闻事件,系统讲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三农”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和深刻的时代背景,从“中国人的饭碗”、“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大国小农”、“第一推动力”、“当农业遇见工业”及“绿水青山”等不同方面,全面反映了粮食生产、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农村改革、城镇化、农业科技、农业现代化、脱贫攻坚、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程度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变革。

“《大国根基》用一个个重大事件、一个个典型案例,独具匠心地记叙了新中国农业七十年辉煌的发展历程,展现了大国小农是如何有效保障老百姓吃饭问题,如何有效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政协第十三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委员、原中国农科院党组书记陈萌山对此评价到。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在对新中国七十年“三农”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进行全面梳理基础上,作者进一步提出,中国当今最大的国情是农情,中国未来最大的变局将出现在农村。对此,《大国根基》一书提出一系列值得“三农”工作者和学者们关注的时代议题如:在小农户仍为农业经营主体的情况下,如何既考虑农业的规模效益又兼顾小农户的就业增收?农业怎么强起来、农村怎么美起来、农民怎么富起来?中国向世界开放农产品市场的同时,如何保护好本国农民利益?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边界在哪里?乡村的哪些文化将淹没在高楼大厦?

“有些问题的答案已经明朗、有些已经初现端倪,还有些仍在不断探索求解中,变革的旋律将持续精彩。”作者在书中写道,“今后,中国的农业道路怎么走、乡村又去向何方?以乡村振兴战略为今后‘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这是时代的使命,是国家的意志。”

中国工程院院士、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表示:“《大国根基》一书有历史眼光,颇具现实意义,更含未来价值。农业是国之根基。了解我国70年的发展,对走向未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意义重大。”

作为长期从事“三农”报道的新闻记者、自由撰稿人的两位作者,在中以清醒的笔触指出,贯穿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一个根本问题始终是“三农”问题。今天的中国尽管综合国力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但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不高、农村发展滞后的问题仍很突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仍然在农村。

对此,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乡村振兴专家咨询委员、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程国强表示,农业是国之根基,治国之要。《大国根基》一书从全面解析“三农”七十年发展历程与改革探索出发,对今后30年推进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乡村全面振兴,富有战略启迪价值。

2019年9月23日 12:12
浏览量:0
收藏